红色文化墙解说稿范文 篇一
红色文化墙解说稿
尊敬的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红色文化墙展览。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展览的主要内容。
红色文化墙是一面展示我们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的墙,也是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用来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这面墙上陈列着一系列的图片和文字,通过这些展示,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党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所经历的艰辛和奋斗,也可以看到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取得的伟大胜利。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这面墙上的图片。这些图片以鲜艳的红色为主调,充满了激情和力量。其中,有一些是我们党的创始人和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形象,他们是我们党的精神支柱和旗帜。还有一些是我们党的英雄烈士,他们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英勇献身,他们的事迹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是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取得的伟大胜利的场景,这些胜利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了党的力量和人民的力量。
其次,让我们来看一下这面墙上的文字。这些文字是我们党的重要文件和重要讲话的摘录,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党的政策和理论。这些文字中包含了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和奋斗方向,也包含了我们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这些文字是我们学习和传承党的理论的重要材料,也是我们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奋斗的重要依据。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下这面墙上的装饰物。这些装饰物以红色为主调,其中有一些是我们党的党旗和党徽,代表着我们党的形象和精神。还有一些是我们党的口号和标语,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进。此外,还有一些是我们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的标志物,代表着我们党的荣耀和伟大。
通过这次展览,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党的理论和政策。同时,我们也要传承和发扬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红色文化墙解说稿范文 篇二
红色文化墙解说稿
尊敬的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红色文化墙展览。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展览的主要内容。
红色文化墙是一面展示我们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的墙,也是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用来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这面墙上陈列着一系列的图片和文字,通过这些展示,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党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所经历的艰辛和奋斗,也可以看到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取得的伟大胜利。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这面墙上的图片。这些图片以鲜艳的红色为主调,充满了激情和力量。其中,有一些是我们党的创始人和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形象,他们是我们党的精神支柱和旗帜。还有一些是我们党的英雄烈士,他们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英勇献身,他们的事迹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是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取得的伟大胜利的场景,这些胜利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了党的力量和人民的力量。
其次,让我们来看一下这面墙上的文字。这些文字是我们党的重要文件和重要讲话的摘录,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党的政策和理论。这些文字中包含了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和奋斗方向,也包含了我们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这些文字是我们学习和传承党的理论的重要材料,也是我们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奋斗的重要依据。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下这面墙上的装饰物。这些装饰物以红色为主调,其中有一些是我们党的党旗和党徽,代表着我们党的形象和精神。还有一些是我们党的口号和标语,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进。此外,还有一些是我们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的标志物,代表着我们党的荣耀和伟大。
通过这次展览,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党的理论和政策。同时,我们也要传承和发扬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红色文化墙解说稿范文 篇三
声音作为一种媒介,具有很重要的叙事功能。本文以保罗·亚当斯的“四象限”媒介传播地理拓扑关系为分析结构基础,以与媒介深度互嵌关联的“空间—地方”为阐释维度,在对《寻声记》媒体文本分析的过程中,通过对于声音物质性的探索体验、对于声音文化符码的多维阐释,以此试图绘制出红色文化的空间叙事传播地图。《寻声记》并非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唯一媒体内容作品,但它区别于传统综艺节目的宏大叙事与室内讲演模式,以声音为叙事起点,通过声音线索串联起革命岁月里的英雄往事,将声音背后所承载的红色文化基因以游戏化、情景化的形式展示在观众面前,使观众身临其境地在不同的场景画面中感受红色的韵律和节奏。节目中红色文化的空间叙事传播并非静态的,而是在传播媒介与地理图景之间形成互相结构的动态过程,一方面空间与地方有助于声音的物理呈现和感官体验,另一方面多元的声音也激起技术重组空间的效能尝试、对于“媒介中的地方”饱含深情的情感凝聚。
可以看到,《寻声记》是围绕听觉因素进行内容创作的创新尝试,在声音与故事的巧妙结合之中实现了节目内涵与外延的双重提升。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红色文化的意蕴内涵仍然需要不断地被挖掘、激活,以此保持蓬勃的生命力。《寻声记》以更为年轻化、情景化的方式向受众传递红色价值观,让红色文化基因深深根植于人们心中,这也为融有红色文化元素的类型节目在价值提炼、叙事策略、呈现模式等方面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考。
红色文化墙解说稿范文 篇四
延安以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促进了红色旅游的飞速发展。延安,这个当之无愧的中国革命圣地,作为红色旅游的首选地,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厚爱和高度关注。但是,如果我们冷静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延安红色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业内人士都知道,延安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是以红色资源为主体,黄帝文化、黄土风情为外延的独有资源形成的旅游产业。因此,针对影响延安旅游业发展的主导因素红色旅游,我们民盟XX市委精心安排,及时组织盟员中的部分专家、学者,以及政策水平高、业务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盟员组成调研小组,深入XX市县(区)各景点开展了对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活动,调研中主要采取“走、访、看、问、谈、查”等形式,针对延安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展开了调查,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延安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旅游事业,将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以“民族圣地?红色延安”作为标志性品牌,坚持高起点引领、大手笔规划、整景区打造、市场化运作,倾力做大做强全球炎黄子孙朝圣地、全国红色旅游首选地、黄河自然遗产观光地、黄土风情文化传播地四大红色旅游板块,精心打造出了“延安过大年”、“公祭民祭黄帝陵”、“中国?洛川国际苹果节”、“延川红枣文化节”、“壶口旅游节”、“安塞文化艺术节”、“万花山牡丹节”等七大经典品牌节会,直接促使红色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为延安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经我们了解,截止目前,延安对外开放的重点旅游景区已达35处,其中国家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4处、3a级景区7处,旅行社46家、导游800名,饭店38家。县域旅游和乡村旅游迅猛发展,全市有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7个,省级旅游强县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6个,旅游专业村60个,乡村旅游专业户2000户。
根据旅游部门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十五”期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万人次,“十一五”达到万人次,比“十五”增长倍。旅游综合收入“十五”期间累积达到亿元,“十一五”期间累计亿元,比“十五”增长倍。“十五”末的2005年,我市旅游接待人次是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亿元。“十一五”末的2010年,旅游接待人次达到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41%、42%,与“十五”末比,分别比2005年增长倍、倍。2005年旅游综合收入占gdp的,2010年达到,占gdp的比重增长了近4个百分点。2009年旅游接待人数首次突破千万人次,获得了省政府的贺电嘉奖和鼓励。2011年有望提前一年实现省政府提出的2000万人次的旅游接待人数目标。
与此同时,旅游部门也成功编制完成了《XX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XX市红色旅游十年发展纲要》。2010年,结合国家二期红色旅游规划的编制,我市有13个项目纳入国家规划盘子。目前,《XX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已通过评审,《XX县旅游总体规划及景区修建性规划》已进入评审准备阶段,《洛川相思川森林公园规划》、《西沟湿地城市休闲区规划》等6个旅游项目建设规划正在编制。洛川、延川、黄龙、XX县、志丹等县完成旅游总体规划编制。XX县秦直道文物考古被评为2010中国考古十个重大发现,项目的控制性规划已通过评审。这些规划的出台,作为纲领性文件,为延安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们通过调研了解到,市旅游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旅游宣传和营销等方面还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
一是围绕国内重大节会开展了集中促销。旅游部门借助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国内重要节会,有针对性地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进行了集中推介促销,与当地旅游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景区缔结友好,与旅行社结为联盟,形成了高层互访、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客源互送、互动联络的长效机制。
三是旅游部门积极主动地参与了省政府编纂的大型陕西旅游文化系列丛书,由他们负责编写《红色延安》板块,该书现已出版发行。许多县上的文化旅游部门和延安的文化人也责无旁贷地进入到了延安红色旅游的宣传行列中来,成为延安红色旅游宣传的又一支生力军。张国全的《陕北文化通览》、《烈原》,冯芝桂的《难忘的延安岁月》、马雨平的《印象壶口》等书籍的出版,尤其是部分县份出版了大型文库,这些出版物对于延安红色旅游资源的挖掘和宣传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是每年有目标地锁定几个重点城市,由政府出资,旅游局组团,旅行社、景区景点、宾馆饭店唱主角,直通主要客源地,点对点地扩大了联盟。
五是制定了切实有效的旅游营销奖励办法。发挥奖励的杠杆作用,进一步调动了广大旅行社、景区、宾馆饭店的工作热情。积极与广中旅、中青旅等大型旅行社集团或旅行社联盟建立互动互联机制,高层次、大视野、全方位地促销延安旅游。
六是打造红色旅游品牌。2010年XX市邀请了全国申遗专家罗哲文一行来延安进行实地考察,召开了申遗策划座谈会,启动了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延川乾坤湾、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的申遗工作,不断吸引境外游客。
七是打造a级景区。市上投资亿元,完成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延安革命纪念馆新馆建设和十三处革命旧址维修保护工程,其中延安革命纪念馆荣获建国六十周年“全国百项经典工程”称号,使延安革命纪念馆成为延安红色旅游的龙头。
八是针对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服务需求,政府加大了对于旅游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住”的完善工作,加快了宾馆的建设,更好地服务于高端游客。面对飞速发展的旅游态势,延安的许多民间资本也注入到延安的宾馆、酒店等旅游服务市场中来,涌现出了一些设施好、服务优、品牌佳的民营旅游服务企业。
九是针对急剧发展的延安旅游市场,延安的旅游公司的接待能力明显的不够,因此,旅游主管部门对现有的46家旅行社进行了大力地扶持和提升,不断扩大了游客地接量。
十是借助专家力量研发推出了一批具有收藏馈赠价值和延安特色的旅游商品、纪念品,举办了延安旅游商品纪念品设计大赛和新闻发布、展销会。目前,旅游购物一条街正在抓紧建设。
十一是开工建设陕北好江南——南泥湾景区,项目概算投资100亿元,打造集红色旅游、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和小城镇建设为一体的综合性大景区。
十二是恢复了一批红色遗址,诸如统一战线工作部旧址、xxx三局旧址、社会部旧址、西北局旧址、抗小旧址等。目前正在筹建的抗小遗址公园,该项目投资17亿元,整条沟开发,合同已经签约,正在设计项目规划。这些红色遗址的恢复,增加了延安红色旅游资源的体量,为延安红色旅游的壮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十三是黄河主题公园,浓缩黄河流经的38个城市的景观风貌,现在正与菲律宾华侨施耐康进行洽谈。
十四是充分利用万花山拥有野生牡丹、四姐下凡、花木兰故里等资源,打造“全国人民的后花园”,广州商会已就该项目进行了实地考察。
十五是陕文投已在延安建设东方红广场和东方红大剧院,编排《延安颂》,在安塞策划《舞动延安》大型实景演出。
十六是创新旅游形式,增加游客的体验式旅游,推出了一些实景演出。由陈维亚执导的《梦回延安保卫战》大型实景演出已经与观众见面,二期工程——延安旧城恢复、窑洞式四产权酒店项目进入规划选址阶段。延安自驾车营地项目已完成前期规划和立项。陕西旅游集团公司决定投资3亿元恢复保育院旧址,并策划实景演出,剧场版演出计划于近期推出。
另外,宝塔山、万花山、凤凰山、清凉山、黄帝陵、壶口瀑布、乾坤湾等重点景区也在抓紧打造提升。
二、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延安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正呈现出生机勃勃、方兴未艾的势头。但是,冷静地来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实际只是我们本身拥有的丰厚的旅游资源、特别是红色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性吸引了游客,我们的管理在某些方面只是被动地顺应了人们群众日益发展的文化生活需求。通过分析延安旅游产业中目前存在的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我们也许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现象二:XX县后九天山寨,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涌现出一大批英雄人物,曾经有三部长篇小说(张国全的《烈原》、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和樊永刚的《兰花花》)和一部30集电视连续剧(《盘龙卧虎高山顶》)对准这一座山进行宣传,但附近村民对该山体不但没有进行有效保护,也没有任何宣传标志,更谈不上开发为红色旅游景点。XX县在做旅游规划时,也没有把后九天考虑进去。
现象三:XX县城西的“延一井”是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自建矿以来,从来没有搞过陈列或展览。后来有识之士建议建立一个“中国石油博物馆”,县上的意见是建在XX县,市上的意见是建在延安城,结果,到现在连一块简单的展板都没有。
现象四:XX县旦八寨曾在《毛选》中被称为难以攻破的“土围子”,名气很大。目前XX县旦八镇自筹资金,并高薪聘请北京的专家进行设计,结果,寨子用钢筋水泥材料建成,失去了特色,搞得不伦不类。
现象五: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是4a级旅游景点,然而遗憾的是,这个景点自开发至今近20年了,依然仅仅只是横着一根杆儿收门票。其他的服务设施近乎于零。地质公园内没有一座专业的地质博物馆,壶口区域丰富的文化没有丝毫表现。圪针滩是一个千年古渡,旱地行船成为中国古代航运的奇观,是研究中国漕运文化和河船文化的活化石,可惜很早以前就推平了古窑,开起了沙场,甚至修起了宾馆。
现象七:虽然延安旅游景点的公厕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城区公厕布局和数量远远赶不上日益发展的红色旅游市场的需要,造成延安城区的好多地方有人随地大小便,极不雅观。
现象八:XX市的交通可谓乱象横生,公交线路规划不科学,服务水平低,乘务员素质低,不讲普通话,普遍说延安地方土话,有的乘务员甚至连站点也不报;出租车横冲乱撞,拼座、拒载现象普遍存在;残疾用车等非营运车辆肆意载客。
现象九:延安的宾馆接待能力不足,设施陈旧老化,实际接待能力远远不够,一到旺季,连周边的县城也住满了客人,游客只能委曲求全在小旅馆苟且。
现象十:“在延安停车难”是游客普遍的感受。延安的街道随处可见停放的小轿车,旅游景点也是见缝插针,如宝塔山景点可见一斑。
现象十一:延安作为xxx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最典型的景观就是延水襟带,宝塔高耸,大桥飞跨,那是一种印在亿万国人心目中沧桑、秀美、古迈、质朴的感觉。现在却被高楼大厦遮住了,不仅看不见宝塔山延河大桥相印相衬的经典造型,视觉上大大制约了对延安城市的审美。延安是山城,典型的景观“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只能是一种并不遥远的记忆。至于山城的城墙、窑洞早已不见了踪影。
现象十二:延安有些红色景区建设过于直观,站在山下就将山上的景观一览无余,没有曲径通幽,没有庭院深深的设计。许多设计没有文化含量也没有技术可言,外地游客有一项旅游项目就是远眺三山,我们下大力气建设的城市景观,只换来别人的远距离的一瞥,得不偿失。
现象十三:延安的饮食产业并不落后,但符合旅游规模、卫生标准、饮食安排的饭店非常少,要么是规模不够,要么就是开设地方不合适、没有停车场地,要么卫生条件不达标。来延安的游客吃不好、不敢吃,更吃不到特色的陕北小吃。
在延安发展红色旅游业的过程中,出现以上种种不合理现象,有些是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有些是我们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这些现象在各级媒体上时有反映,直接影响了我们延安的优秀旅游城市形象
。透过这些现象,我们不难看出,在延安红色旅游产业发展中目前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是对红色旅游产业的认识不到位,目前的延安城市规划主题不突出,还没有完全统一到“红色旅游兴业”战略的高度上来。缺乏危机意识和大局观念,城市规划没有前瞻性,也就实现不了规划旅游城市的目的,致使发展“大旅游、大产业”的整体合力无法形成。
二是红色旅游整体策划和景区规划滞后。规划起点低,围绕“红”字做大做强的观念没有树立起来,停留在文物保护和文化挖掘阶段,红色旅游产品的设计与研究开发比较薄弱,没有几件像样的旅游产品,更不要说形成规模市场。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投资引导不足,综合经济效益不高,加上区位优势不明显,旅游与文化结合度差,对游客的吸引力大打折扣。项目策划成为短腿,没有把资源变成项目,离形成一个产业的要求相差甚远。
三是旅游基础设施还不能满足红色旅游业发展需要。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特色不明显,红色旅游活动形式较单一、死板。红色旅游景区的旅游开发以橱窗、实物展示等静态呈现方式居多。由于形式单一、死板,难以引起游客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共鸣及互动,游客的参与程度极为有限。
加之景区标志标识缺失,大门蜷缩,景区多呈“葫芦”状,不具备大旅游的条件。
四是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红色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城管、文化、文物、旅游、公安、消防、药监等部门各自为政,互不协调。县区旅游机构不健全,一些县旅游文物合署办公,有的隶属于文体局,有的甚至没有机构,没有牵头部门。XX市区的清凉山、宝塔山、凤凰山等景区也存在多头管理、人员重叠、业务交叉等问题。
五是红色旅游管理依然薄弱,部门职责不明。仅靠旅游部门一家管理,不能适应红色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旅行社、景区景点、宾馆酒店和导游市场的管理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六是游客类型相对单一,消费水平不高。目前红色旅游景区游客群单一,大多是以红色旅游景区为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所以青少年是游客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多数是团队旅游,滞留时间短,消费不高,因而收入也不高。此外,红色旅游区周边的集群景观或配套的系列性旅游项目缺乏,也影响了游客在景区滞留的时间,大多只停留短短一天,影响了旅游业的收益。
七是与旅游景点相匹配的文化研究相对滞后。众所周知,每一个能够吸引人的景点、每一个欢迎的景点肯定具有深厚的文化含量。简单地说,就是好的景点背后必定有悠久的民间传说。比如,人们之所以对清凉山充满好奇,就是因为这座山上的神奇的佛祖舍身施鹰的传说和xxx元帅“万众瞩目清凉山”所形成的新中国新闻山的典故。我们延安的好多红色景点的传说故事并没有随着景点展示和介绍,这些地方的人物事迹,游客无从知道,与此相关的纪念品几乎没有。难怪有外地朋友说我们延安的旅游纪念品市场上没有一件有价值的产品。
三、对策和建议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红色旅游业的发展,只有注入红色文化的元素,依靠文化的支撑,才能长足发展,做大做强。红色旅游业是以提供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并满足人们对红色旅游文化的消费需求为基本特征的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作为旅游资源大市,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开发黄土风情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产业,对于全面推进延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只有确立文化旅游产业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真正摆到突出位置来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和政府主导两个作用,形成优势互补、多元共振的发展格局,才能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更好更快地推进和谐延安建设。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是要重新定位延安城市规划,注重旅游要素。建议把延安定位为优秀旅游城市,在修编城市规划中,要充分体现旅游要素,突出红色,彰显特色,提升延安的城市品位。
二是要把延安旅游放在陕北旅游,放在陕西旅游,放在全国旅游的大系统中来考虑设计。红色旅游用长征连接起来,把江西、青海、甘肃、陕西连接起来,做大红色旅游,做长红色旅游线路。用xxx转战的足迹,把陕北河北连接起来。大旅游一定要打破地域概念,以文化为主线,开发更长更远更有规模的文化旅游产业。
三是要更新观念。大旅游观念,就是城市建设、道路分布、产业发展、市民教化、文化研究、推广宣传等等,都要为旅游产业发展服务。城市建设要适应未来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有设施齐备的公共服务体系,顺畅便利的公共交通,简单明晰的道路指示,礼貌周到的接待服务,文明和善的市民风尚,等等。未来必将是一个自主游体验休闲旅游大发展的趋势。延安的停车场、充电站、供水站、露营地都应该超前发展。
四是整合市县红色旅游资源,塑造整体形象。首先,应根据XX市红色旅游景点分布广泛、各具特色的特点,运用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两种手段进行有效整合,使红色旅游景点规模化、品牌化。其次,把红色旅游资源与其他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具有鲜明时代感,融传统教育和现代休闲为一体的大旅游。第三,有效利用旅游与红色资源的结合点,合理开发,加强规划,避免雷同,逐步发展。我们建议:以XX市XX区为中心红色文化区,辐射到志丹、子长、吴起、延长等地。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住,住之能乐,乐意奉献。”用红色旅游吸引客人,用历史文化、陕北风情留住客人,让客人消费在延安,满意在延安。
五是出台发展红色旅游政策,解决瓶颈问题。建议从规划引领、促销撬动、品牌打造、项目支撑、环境保障等方面,制定出台更加灵活有效的引导、扶持政策,准确把握“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在“两黄两圣”上求突破,着力解决制约我市红色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推动红色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发展。一是创新制度。要从实行红色旅游产业集群战略高度出发,做好体制机制等制度创新工作,要对国有企事业单位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的主要力量加以扶持,同时要积极鼓励扶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军红色旅游产业,开辟民间和社会力量建设的一块绿地。政府要加强管理理念、政策措施和服务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切实优化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硬软环境,真正为产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二是创新投资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资、共同开发、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运作机制,按照国家项目扶持切一块、发行贷款借一块、民间参股集一块、招商引资拉一块、地方财政挤一块的办法,多渠道筹资,全面解决红色旅游产业发展项目投入不足问题,立足实际、脚踏实地,谋求跨越发展科学发展之路,走出一条做大做强延安红色旅游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的新路子。
六是挖掘红色历史文化内涵,解决增长问题。鉴于我市旅游产业开发重硬轻软的现状,陕北文化研究、红色文化研究相对滞后的现状,我市应该大力扶持文化的研究,搞好旅游产业的支撑。红色文化值得研究,领袖的传记,领袖的著述,先辈的事迹,革命的传统精神,就是我们文化开发的内容,就是红色旅游的资源。延安现在销售的xxx雕像是韶山设计的,我们有那样多的领袖音像资料,我们可以设计无数种领袖的塑像,但是我们没有做,连xxx在保安最的形象我们都没有很好的利用。
红色文化这块任何一处拿出来都可以开发出很好的旅游纪念品,文化类:延安故事、领袖传记、领袖著作、领袖画册、延安教材、延安文具笔墨纸砚、延安校徽、延安军徽等等。红色歌曲、戏曲、音乐光盘等等。游客可体验的红色文化项目有:吃延安饭:延安时期的职工大灶、领袖小灶、交际处接待伙食、农家年节饮食等都可以进行体验。上延安班:在边区法院、边区政府、中央机关做几个小时延安时期公家人。听延安课:听延安时期的主题讲座。如为人民服务纪念台、文艺座谈会处、黄炎培谈话窑洞、斯特朗谈话处等地举办专题讲座。看延安戏:延安时期的戏剧、舞蹈、歌曲、曲艺都可以搬上舞台,游客可以演唱陕北民歌,客串戏剧角色,营造一种回到延安时代的感觉。
学延安艺:学习农活、学习艺术,剪纸,麻绣、布堆画、面画;学习家务,做小吃、织布、纺线、缝纫。过延安节,需要确定一些延安自己的节日,红军进驻延安日、xxx胜利日,举行延安特有的活动,篝火晚会、联欢。建议充分提炼红色旅游景区的红色文化内涵,把在红色旅游景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涌现的革命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英雄事迹充分挖掘和展示。并开发体验型、参与型旅游产品,把抽象的文化经过挖掘整理,使其具体化,看得见、摸得着、体验得到。
七是提升旅游管理机构规格,破解管理问题。XX市把“旅游兴业”作为三大战略之一,足见对旅游的重视。因此,旅游的管理机构规格应相对提升,各县区要建立或完善旅游管理机构,统一职能、名称、规格,赋予必要的行政执法职能。适时成立“节庆办”,统筹延安红色旅游的管理。
八是建立长效联合执法机制,确保环境问题。建议市政府将红色旅游环境整治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全民工程和永恒主题。建立政府统一领导下的联合执法机制,按照“一项内容、一名市级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套工作班子”的要求,深层次地解决城市整体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比如增加公厕,改善住宿条件等。真正把延安建设成“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十是加强文化活动,打造文化精品。我们一定要有反映红色文化的艺术精品。我们建议延安投拍《韩起祥》大型电视剧,其中可以表现陕北文化、黄土风情、红色文化,该剧可以跨越民国xxx新中国和改革开放时代,成为延安历史的缩影。
十一是XX市内交通现状客观要求构建综合交通管理体系,理应成立相关机构,将交通管理纳入红色旅游综合管理之中。可以继续加大市区内的开山凿洞力度,打通延安交通微循环的工程。更要尽快让公共交通担当主力军,发挥起延安交通的核心作用。延安目前没有自行车交通、没有人力交通、没有地铁交通,出租汽车交通明显不足。政府应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完善交通设施,为市民免费提供自行车和换车场点,壮大自行车这一绿色交通。要严格管理公车使用,对于公车和私家车,也可参照其他城市实行错时出行的单、双号上街制度。要合理规划公交线路,改变目前的许多线路相互搭界、交叉和重叠的现状。要完善十字路口的红绿灯。要将早点、垃圾回收和报刊亭退出主要道路。要严厉清除某些部门、商户违法圈占马路停车、修车、经商的行为。尝试在延河上建高架立体交通,沟通南、北、东方向快速交通干线。
十二是组建延安文化旅游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公司,整合各县区红色资源,并统一包装上市,把旅游集团公司打造成项目平台、融资平台、营销平台。
十三是组建专家评审团,对重大旅游项目进行评审,尤其是要对旅游做出贡献的个人进行重奖。
总之,一定要坚持把提升延安历史文化名城气息与发展文化旅游综合服务产业结合起来,以实施中国旅游圣地为突破点,将延安打造成西北乃至全国的红色旅游集散地。
红色文化墙解说稿范文 篇五
一、中国红色文化及其生成传播机制
中国红色文化生成传播机制研究主要是把红色文化的生成传播看做一种建构过程,从文化发生根源和发生传播过程等方面,探究中国红色文化如何在革命区域与当时社会文化融合衍生出新型的文化形态,并对这种文化形态生成的动态过程进行考察,最终得出关于中国红色文化发展演变的主要规律。中国红色文化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与特定区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等诸多文化要素融合衍生而成的。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期间是中国红色文化主体生成衍化期,而中国红色文化的延续及其新价值衍生期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文化的生成传播必然具有一定的历史语境和现实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为主导,中国红色文化融汇整合了中国社会存在的儒道释文化思想及其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中国红色文化正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过程中产生发展和逐步完善的,其生成传播的社会实践基础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红色文化的生成传播因为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而有了坚实的阶级基础,中国xxx则是中国红色文化生成传播的主体根基。“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延续的历史整体,中国红色文化生成传播的重要血脉渊源则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最根本的理论根基就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思想则是中国红色文化生成传播最直接的理论指导”。②中国红色文化以其核心元素建构起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用独特的方式铸成群体统一意志和集体目标,并以此统领整合引导社会其他阶级与阶层的政治文化,最终实现红色文化生成的目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xxx人在传统民族文化基础上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中国红色文化。中国红色文化的发生发展是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必然结果。中国红色文化区别于传统文化以及近现代以来其他党派阶层的文化创造,是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主导方向。中华民族文化近代以来屡遭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学”沉沦,“新学”屡经蜕变而未完成整合民族文化的重任。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输入与传播以及中国xxx的成立,使中国红色文化的发生发展具备了思想前提和组织基础。中国红色文化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中国xxx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考察研究中国红色文化的发生发展进程,必须要在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宏观背景下,深入探究中国红色文化发生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以及中国红色文化生成的动力机制。近代以来的文化危机使马克思主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脱颖而出,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理论武器。中国xxx的成立,为中国红色文化的发生提供了实践主体。随着中国xxx文化自觉程度的日渐提高,中国xxx担负起创造中华民族新文化的使命,使红色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不断发展,成为20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变革发展中的一股新兴力量。中国红色文化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也日渐从边缘性文化和区域性文化发展演变而为主流文化,代表了20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新方向。“中国红色文化从发展演变历程可以看出,从边缘性文化到主导性文化以及从区域性文化到全国性文化的发展演变历程与20世纪以来的中国革命、改革与建设时期的社会变迁相耦合,再现了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引导下的中国主流文化变迁。”③中国红色文化的发展演变总是与时代变迁紧密相连,并在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推动文化创新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当代红色文化研究的文化人类学视阈
“文化人类学比较研究世界各民族国家与地区文化的异同之处,考察探究整个人类文化发展与变迁的过程,并由此发现人类文化的特殊性与普同性,从而建立符合社会实际的文化理论。”④“文化整体论”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基本准则之一,文化人类学者的视野直接指涉全世界的人类及其文化。人类学重视个体及其琐事,但更强调在“整体观”指导下拼合出文化全貌。无论从时间跨度还是地域空间上看,“文化整体论”的研究视野都要比其他人文学科更为广阔。正如人类学家格尔茨在《文化的解释》中所说:我们在村庄中研究,但不研究村庄。格尔茨主张对文化作深度全面的诠释。中国学者周大鸣则主张从主位的角度去观察,客位的角度和全球的视角去研究,最终将主位与客位有机统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国红色文化处于从传统文化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变迁之中。中国红色文化是以革命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是中国革命时代的文化精神与文化创造的当代呈现。近年来,中国红色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通过各种不同媒介得以传播发展,形成了当下中国蔚然壮观的文化图景。
(一)“文化民族主义”:中国红色文化的身份认同建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经济全球化”和“文化民族主义”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的重要表征,文化固守与全球变革已经成为国家或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有张力。英国学者道金斯1976年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杜撰了“文化基因(Meme)”一词,用以说明文化传承中的基本单元。道金斯认为“文化基因”是社会文化中类似基因的复杂单元,是一种具有感染力的文化信息模式。人类的进化是“文化基因”与生物基因并存共进的过程,“文化基因”的传承总是在纵横两个方向上传播延续,以实现文化特色的继承发展。“文化基因”的复制传播,使不同文化模式得以保存传承。“文化基因”具有维系民族身份认同和规范社会行为以及制约社会发展方向等功能。“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文化根基,中国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层积传承的结果。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使中国红色文化具有了超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在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和中华民族救亡求变的过程中,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解放中华民族的思想武器。其原因就是中国优秀民族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土壤。正是这些优秀的思想文化基因,使近现代先进的中国人在感情与道义上更加亲近和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推动着近现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文化是社会整合的基础,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国家都十分重视自己的文化建设,目的就在于能够促进社会整合与民族文化认同。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民族是以文化同质性为基础的“观念共同体”,社会成员是在共同文化缔造的结构化社会关系中被组织起来的。“认同”是文化固有的特定功能,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使社会成员对民族文化产生身份认同。“文化认同”主要是指社会特定的群体或个人把某一文化系统内化于自己心理和人格结构之中,自觉遵循这一文化系统并用以评价事物和规范自己的行为。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曾指出: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文明史,未来必须以文明为基础来构建世界新秩序,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⑤“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存在的根基,是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源动力。“文化认同”构成了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和意义系统,从而促进“国家认同”。文化通过民族这一载体存在和发展,民族又因为依托了文化这一根基而日益牢固紧密。而“文化民族主义”是指表现在文化领域内的一种强调本民族共同文化认同、维护本民族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民族主义倾向,也就是寻求维护和弘扬共同体民族文化的“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或民族国家的象征。从中华文明传承演变的历史进程考察,中国红色文化是在封建文化没落、资产阶级文化先天弱势的背景下,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输入而成长起来的文化新形态。中国红色文化融汇包含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文化。“中国红色文化具有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用马克思主义创新文化传统的基本功能,是中国特定时代的一种文化创造,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转化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红色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文化体系,涵盖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来中国文化建设的主要成果。中国红色文化内在于20世纪以来中国主流文化的变迁之中,顺应了中国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⑥中国红色文化不只是一种文化形态,更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思想,应该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文化基础。在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国红色文化能够发挥其思想教化和行为规范以及政治导引作用。
(二)“生态整体论”:中国当代红色文化生态的整体性建构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E.P.Odun)认为:生态系统是在一定区域内共同栖居着的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不仅是一个生态区,还是一个具有一定自然或人为边界的功能系统单位。“整体论”是人类学的重要标志,它是人类学整体探讨与综合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人及其文化是一个有层次结构的整体和相互作用的系统,具有整体的特有性质。要把握整体的性质就要用系统的方法,把研究对象放在与若干不同系统的关系中来进行考察。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动态的有机体,人类创造的各种文化之间交互影响和分流整合,从而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文化群落。形态各异的文化群落都是人类文化整体的组成部分,都在为维护人类文化的完整性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⑦“文化生态系统”就是这个动态的文化整体。“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文化元素通过交往互动而出现融汇整合的过程。文化遗传是人们接受社会习惯和共享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观念始终处于不断被传递和强化之中。而人类文化交往活动中的文化传播是文化遗传的一种方式。遗传性和变异性是文化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遗传与变异的张力普遍存在于文化发展的历程之中。因此,在推动“文化生态系统”变革和探求“文化生态系统”发展所需新的文化思想的同时,还要保持“文化生态系统”的遗传特性。也就是说,超越于所处的文化背景,而又不背离文化背景。中国红色文化是一个规模巨大并且结构较为复杂的文化生态系统。分析研究这个系统的结构,可以具有多重视角和多种方法。中国红色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和开放常新的文化体系,从文化生态的视角来审视和研究中国红色文化,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国红色文化的发展演变规律,最终达到对中国红色文化进行生态整体性的建构。红色文化是内涵丰富的特定文化概念。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来看,中国红色文化的生成发展具有遗传变异性和整体开放性的生态意味。中国红色文化生态体系是由物化生态、理论生态和精神生态等构成,红色精神则是贯穿于整个文化生态体系的灵魂。中国红色文化的物化生态主要包括旧址遗址和纪念馆等,是纪念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的场所。红色文化的物化生态最为直观地再现了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是中国xxx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历史见证。物化生态是理论生态和精神生态的显性载体。中国红色文化的理论生态则以红色文献为载体,红色文献主要指所出版发行的各种文献资料,其中包括各级党组织各类文件及根据地出版的各种书籍和报刊等。中国红色文化的精神生态是以红色精神为载体,红色精神是中国红色文化的灵魂,是民族精神在革命历史条件下的再现与创新。中国当代红色文化生态的整体性建构,就是要注重中国红色文化的物化生态层、理论生态层和精神生态层的整体协调发展。在文化创新和时展中,要始终坚持红色精神是中国红色文化生态体系的内核。中国红色文化在发展演变的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变异维新的方式与内容也各不相同,中国红色文化的内涵在不同时期也具有不同的体现。中国红色文化引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社会思潮,形塑着革命先进分子及其普通大众的理想信念。在当代文化生态语境下,中国红色文化所呈现出的文化品格与文化功能具有整合当下其他文化形态的价值与担当。
三、“全球场域”:中国当代红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全球化”意味着人类从彼此分隔的状态走向全球社会的整体性变迁过程。在人类学研究中,文化被看做是一个群体共享的文化价值和文化行为。全球场域下社会关系和交往方式所发生的诸多变化,赋予全球社会一种崭新的全球意识。“全球化”使全球范围的文化资源扩散流动加快,文化发展处于高度融合与分化的张力之中。容量巨大的文化信息相互碰撞交汇,重构着各种文化复杂的内在结构。全球范围内的文化相互渗透整合,引发了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矛盾,其中也蕴含着“全球本土化”的整体发展趋势。传播是社会间文化特质的散布,传播与文化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传播以符号化和意义化的方式呈现着文化,文化则规定着传播的方向效果和内容方式。⑧人类学学者霍尔在其著作《无声的语言》中指出:文化即交流,文化是媒介。这句话反映了文化与传播的互动实质,传播功能是文化的基本功能。“传媒世界化”和“世界传媒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在“全球本土化”浪潮之下,文化传播的范围内容以及速度将不断改变着全球文化的地理版图,“文化杂交”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跨文化传播”是在特定的异质文化间进行的能够跨越文化差异实现意义共享的传播活动。在全球文化一体化进程中,经济与政治力量使“跨文化传播”在不断融合与冲突中呈螺旋式上升,引发全球文化冲突以及寻求文化身份认同的潮流。“作为全球一体化的文化运动,‘跨文化传播’包含着全球化与本土化以及同质化与异质化两种文化力量的对峙与互动。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兼容并蓄地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并结合本土文化的优势,才能在发展中找到合适的生存空间。‘全球化’创造了不同文化发展与并存的‘增量空间’,不同文化的影响力和生存空间得到了空前扩张,跨文化交往也激发了各种文化内部的独创性表达”。
德国人类学家莱奥?弗罗贝纽斯曾说过:文化本身并没有脚,文化是靠传播对人类产生影响的。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中国红色文化也具有如此特性。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中国红色文化是一种开放的、具有世界历史性的文化。中国红色文化的创造与传播都离不开人以及人的主动性。作为中国红色文化传播的担当者,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红色文化传播的主体,中国xxx则是中国红色文化传播的主导力量。中国xxx作为中国红色文化传播的主导者,具有极大的感召引导力量,在明确红色文化传播目的和规定红色文化传播性质方向等方面起到重大作用。⑩在当代多元文化背景下,应鼓励支持和引导人民群众成为中国红色文化传播的主体力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主流文化的主体性建构和跨文化传播。如果从跨文化角度考察埃德加?xxx当年之举,则无疑会对中国当代红色文化的跨文化交流有着启示意义。当1937年《红星照耀中国》在欧洲出版后,xxx作为驻华记者的职业生涯开始走向巅峰。xxx的文化跨越取得了多重收获,客观上为“红色文化”由中国西北一隅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这是中国红色文化跨文化传播的成功案例。中国红色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与功能,对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精神生态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综上,文化是为社会创造意义的一系列价值观和实践的总和。文化要具有同化力,才能有助于国家目标的实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国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解放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所创造出的新型文化样态。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要大力弘扬中国红色文化,深度挖掘中国红色文化的思想内涵和独特价值,扩大中国红色文化的传播影响力,从而提升中国红色文化战略能力。最终从根本上全面提升中国红色文化软实力。
中国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次重大转型和创新。在传统文化基础上,中国红色文化融入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作为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完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蜕变与创新。在当今“全球本土化”的语境下,我们要重视中国红色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以及在主流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和作用,不断提升中国红色文化的文化力量,重塑中国国家形象,为世界建构一个“和而不同”的文化生态体系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红色文化墙解说稿范文 篇六
我小时候喜欢听红军歌,喜欢看红军影视剧,喜欢游览红军故地。说到这儿,我会不禁自问,红色文化是什么样的文化?她有哪些动人的故事?她对于今天的我们,到底有什么现实价值和意义?
我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书店,找到一本书,书名叫《红军过草地》,便有滋有味地看起来。红军为了完成任务,连野草都吃,一个手掌大的青稞饼,几个人推让来推让去,谁都舍不得吃,这是什么样的精神?他们团结一致,越过千山万水,宁可饿死,也不愿做敌人的俘虏,这是什么样的精神?看到最后,我泪如雨下,红色文化,令人感动。
我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跨进大门,红色的枫叶像染上了血,鲜红鲜红的血!难道这是红军烈士的鲜血吗?我抬头一看,青灰色的红军将领塑像整齐地排列着,xxx、xxx、陈昌浩、xxx……我一一看着。我走进展览大厅,倾听讲解员的解说:在万源的土地上,经历了三个多月的浴血奋战,数万优秀万源儿女用鲜血浇灌了巴山,用生命换来了解放!
什么是红色文化?虽然我还只是一个孩子,但我多少能感悟到一些:崇高的理想、坚韧的毅力、团结的力量、不怕困难、不畏牺牲、终生奋斗!
我们是少年,今天,我们踏着红色的足迹,传承着红军文化,努力争当祖国的双好少年:热爱祖国、理想远大,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向前。祖国是耀眼的太阳,我们将是灿烂夺目的光环。祖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要好好学习报答祖国。我们有着自己的理想,向着理想而前进,为祖国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们争当双好少年:勤奋学习、追求上进,丰富的知识是我们翱翔的翅膀,飞向蓝天。祖国是和谐的家园,每个人享受着幸福和温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虚心好学,刻苦钻研”,是每个学生的座右铭。“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是每个少年时刻不忘的真理。为自己存在的价值而努力,就是上进。
我们争当双好少年:品德优良、团结友爱,挽起我们友谊的双手向着未来,勇敢登攀。祖国是广阔的舞台,我们将成为未来的中坚。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人的心灵美才是最美的。品德思想最重要,它是唤使你去做每一件事的方向盘。所以大家要心灵美,知道感恩。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人与人要互相帮助,要互相团结,团结力量才会大。
我们争当双好少年: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用充沛的精力把祖国建设的重任扛在双肩。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未来的路还很长,只有学会创新,学会开拓才会取得进步。我们用爱心、恒心、信心托起自己,一起去传承红色文化,争当双好少年吧!少年强,则国强,我坚信,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